冉斯登目鏡因為其能夠消除畸變和色差,并能有效降低球差的功能廣泛應用于生物顯微鏡中。冉斯登目鏡(R式或SR式目鏡)于1783年設計成功,是以發明人冉斯登而命名的,在結構上也是由兩塊尺寸、光學玻璃牌號均相同的平凸透鏡相對組成,焦距為兩者焦距和的2/3-3/4,視場約為30-45度。它的物方焦點平面處在整個目鏡的前方,因而視場光闌則位于場鏡的下端。
關于冷光源一詞,并非有熱光源的說法與之對應,冷光源一方面要求在一定強度的光照條件下對物體的熱輻射作用小,另一方面要求光源的色溫控制在較高的水平,趨于冷色調,即稱之為冷光源。色溫偏低的光源即暖色調光源,其波長較長,通常色溫低于5000K,5000-3000K 色溫的光源通常是電能直接簡單轉化為光能的燈源,燈泡發熱較高,紅外輻射也較高。
偏光顯微鏡是用于研究所謂透明與不透明各向異性材料的一種顯微鏡。凡具有雙折射的物質,在偏光顯微鏡下就能分辨清楚,當然這些物質也可用染色法來進行觀察,但有些則不可能,而必須利用偏光顯微鏡。
原理是利用斜射光照射,它將相位梯度轉換為光強度變化,這樣可以用來觀察未經染色的樣品和活細胞。這項技術可以視厚樣品觀察有立體感。羅伯特霍夫曼博士在1975 年發明這項技術。
塑料DIC不同于普通的透射微分干涉顯微術(DIC),它不用偏振光這樣的特殊光線照亮目標物,因此聚光鏡側也沒有起偏器。在透過DIC棱鏡后光線才形成線性偏振光,接下來的檢偏鏡使在同一平面震動的光透過,因此形成干涉。